低估值的国央企逐步受到了市场的认可

2023-11-20 11:32 | 云南生活网

2022年11月21日,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首次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一年过去了,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在市场中的认同度如何?中特估相关板块的表现又如何?推进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构建还有哪些难点?就此,中国基金报记者专访了多位公募业内人士。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理念开始逐步被市场接受、相关板块的价值也开始逐步被市场认同。在产品布局和投资布局上,也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关注中特估。但是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培育。

“中特估”板块表现不俗

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

“中特估”板块主要包括估值偏低的上市银行和部分央企国企,尤其是一些市值较大的央企集团,领域大多集中在银行、建筑、电信、石油石化、煤炭等板块,占A股市值比重高、较多属于涉及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中特估”板块在去年底和今年上半年涨幅跑赢了大多数板块,今年5月,市场震荡加剧,主要宽基指数均收跌,其中“中特估”板块明显回调,但全年来看依然抗跌,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止至2023年11月16日,Wind中特估指数年内上涨14.09%,显著跑赢同期部分主要宽基指数。

作为一种新的估值理念,“中特估”被逐步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记者欣喜地看到,一年来,市场对它的接受度不断提高,尤其是“中特估”板块中的低估值与高分红逻辑越来越受到关注。华安基金总经理助理、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许之彦认为,在震荡行情中,中特估上市公司具备估值和分红优势,从基本面看,国企改革成效显著,上市国企的经营质量和效率有较大提升。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之下,代表性的央国企也在加大科研投入,通过科技创新来驱动企业发展。这些都为未来价值重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万家基金认为,中特估崛起的背景是过2016年以来,供给侧改革和国企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以国央企为代表的中国优势企业的崛起,同时叠加监管层不断引导长期资金入市,低估值的国央企逐步受到了市场的认可,所以在今年市场相对波动环境下能够获得不错的相对收益。中特估企业由于具备业绩稳定、低估值、高股息的属性,在国内无风险利率不断下行背景下,随着社保、养老金、险资等长线资金持续加配,这类公司开始有很好的超额收益表现,市场的接受程度也开始逐步提高。

针对今年以来中特估板块的波动,嘉实基金指数投资部负责人刘珈吟指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本质上是“中国优势资产重估”,目的是更好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引导国家战略需求公司估值重塑。估值体系为反映企业价值提供了参考坐标,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基于对公司基本面的分析进行判断,才有望获得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中特估的理念更多是一种估值加成,如果企业本身质地较好,估值理念的变化会带来一定的估值溢价;若企业本身质地相对较差,中特估理念则可能会加大估值的波动。

“从估值角度看,央国企估值普遍偏低、在中特估及国企改革政策加持下,央国企基本面改善可期且自身的估值诉求不断强化,这些都将助力中特估体系的加速构建。从估值水平看,当前Wind中特估指数的估值再次回到过去十年30%以下分位数水平,具有较强的安全边际。”华泰柏瑞基金基金经理李茜谈到。

热门文章
图文推荐
最新推荐

编辑邮箱:ynqb6668@gmail.com | xml地图 | 移动端
郑重声明:云南生活网(www.ynqb.net.cn)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