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39年,也是五月。
北京城下了一场特别大的雨,夹着冰雹,损坏官舍民居三千三百九十区。
开心的只有苏州人,这一年的殿试,苏州人施槃被点了状元,这是大明开国之后苏州出的第一个状元。
这一年,北部部落瓦剌的首领托欢去世,他的儿子也先继位,所有人都没能想到,这个并非出身蒙古黄金家族的也先将在十年后掳走明朝最高统治者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自己肯定是想不到的,因为这一年,他才只有十二岁,后宫中的实际统治者是他的祖母太皇太后张氏。
这一年,朝中掌权的“三杨”之一杨士奇乞求致仕,不予批准——再过两年,他讲意识到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个能求平安的机会,“三杨”的时代在不知不觉中渐渐谢幕,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这一年,宫里的两个太监站在人生的岔路口,面临选择。
被英宗称呼为“先生”的乡村教师王振刚刚pk掉金英而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他当时的形象还没有后来史书中说的那么恶劣。当朱祁镇与小宦官在宫廷内击球玩耍时,王振向英宗跪奏说:“先皇为了球子,差点误了天下,陛下今天复踵其好,是想把国家社稷引到哪里去!”杨士奇听了深受感动,感慨说:“真没想到宦官当中也有这样的人啊!”
王振的心里藏着一个理想——他不仅仅做太监首领,做皇帝的好朋友,还要做一个大明伟大的太监,像他的前辈郑和一样,平定四方。他期待着有一天,能够戎马倥偬,平定天下,为此,他需要继续pk,掌握更多的权力。
五十岁的老太监李童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不响。他曾在十三四岁的年纪,就穿着甲胄跟着成祖出征。宣宗继位,他又跟随皇上平武定州,出喜峰口征讨。也是因为这份武功,他被授职升为太监(是的,不是所有的中官都可以被称为太监)。
风云波谲的宫廷,瞬息万变的朝局,北方凛冽的风,南京城里的火,朱棣北征蒙古,死于回师途中的榆木川,秘不发丧,护卫朱棣遗体的亲随中,便有李童的身影,他今年已经五十岁了,看了太多的人世沧桑,他深深知道——所谓功名利禄,到了最后,都是一抔荒冢。
更何况,他们是中官,即使权势滔天,死了之后,连祖坟都无法葬入——他们是回不去的北漂,永远失去了故乡。
李童的心里同样藏着一个理想,这一年,他终于开始实施了。
李童的理想是造一座寺庙——他跟皇帝说,这是因为他承蒙四朝皇恩,只有建一所寺院以修佛荐福才能报恩。
这当然还有一个私下的愿望,盖一座庙,死后可以葬在附近。
他拿出了自己所有的财富。
这个理想得到了包括皇帝(朱祁镇)、太监(王振、曹吉祥)、朝臣(胡濙、王直)三方势力的全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