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唐诗捧红的地方很多,但从来没有一个地方像玉门关和阳关这样:
老早老早就湮没废弃了,却突然在唐诗里“复活”,随后经过历代吟咏传唱,未曾间断,迄今仍是旅游打卡胜地。疫情之后的第一个五一假期,敦煌多地均迎来客流高峰,与此同时,也面临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堵骆驼”。这里是昔日丝绸之路的要塞和门户,现代人从古诗里熟知它,但西域又始终蒙有一层神秘的面纱,提起它,人们总会有联翩的浮想。
历史上的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域可一直延伸到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张骞通西域被称为“凿空”之举,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和交往并非始于汉朝。陆上丝绸之路是唐中叶以前内地与域外交流的主要通道。而西域本身,既是民族交往的舞台和枢纽,也是唐朝经略开拓西北、捍卫腹心关中的重点区域。
联想另一首“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句,内地和西域是否真因两关之隔而春风不度呢?
下文摘编自《从唐诗走进历史》,经出品方授权发布。
凉州词·其一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688—742)虽出身望族,但自曾祖辈以下,仕途均不显,他则以诗名世。尤其是这首《凉州词》被清初诗人王士祯誉为七绝压卷之作,在梨园歌姬心目中,胜过王昌龄和高适的名作,遂有“旗亭画壁”的佳话流传至今。据推测,这首诗应该创作于诗人赋闲在家的开元年间(727—741),诗人是否到过凉州史无明文,诗句却有令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人认为此诗属讽喻诗,有感于对君恩不及边塞,不识边地之苍凉开阔,不知常年驻守边疆将士思乡之怨而发。
春风是否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的历史眼在最后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也会使我们联想到另外一首诗,就是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位诗人和两首诗,由此引出玉门关和阳关。两关外是否真如诗人所描绘的那样,春风不度,再无故人?
一、南北两关
阳关和玉门关位于今甘肃敦煌再往西,阳关在南,玉门关在北。
出关以后实际上就是历史上的西域。诗人的咏叹,无不令人感到玉门关和阳关以西,黄沙、大漠、孤城,人烟稀少,绝无故人,可能是经济很不发达的地方,甚至是很苍凉的荒漠。历史上的西域实际是什么情况呢?
我们所说的西域, 狭义 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 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主要是今天的新疆地区; 广义 的西域则 是指包括今天的新疆地区在内一直往西,越过帕米尔高原甚至到更远的地域 ,中亚、西亚、欧洲都可以包括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