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J.A.贝克出版了《游隼》,高度近视、患有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将十年的时间用于以最简单的望远镜等设备观察与追踪游隼,他将自我放逐于人世之外,执着地守望着这种生灵。
限于彼时的客观条件,贝克追踪游隼的历程艰难异常,甚至可以说,十年间,更多的时候他是陷入一片空寂。对于贝克而言,一天之内能见到304种不同的鸟简直是天方夜谭,而在今年5月举办的一场观鸟挑战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鸟友已经以“304种”这一数据刷新了中国24小时鸟类观察的纪录。
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背上越发精准的望远镜、相机和干粮早出晚归,一天走上两万步,忙不迭地捕捉每一只鸟儿的倩影……
近年来,观鸟已经从小众爱好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是什么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观鸟,甚至为它废寝忘食?我们尝试从《游隼》与《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中找到答案。
电影《观鸟大年》剧照
观鸟不是远离尘嚣,而是注视自然馈赠的世界
波兰俗语中,“抓住两只喜鹊的尾巴”比喻同时做很多件事,想要一箭双雕。《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中,波兰自然作家斯坦尼斯瓦夫·乌宾斯基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创作初衷:用一本书、12个鸟的故事,尽可能多地讲述自然和人,展现鸟类世界背后的微观和宏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