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文物都像一块拼图,拼接出更加真实的历史图景,也让我们对古代中国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有了更加鲜活直观的认知。
不久前,在长沙博物馆举行的“长沙考古七十年成果巡礼”特展上,一只题有五言唐诗的长沙窑青釉瓷碗受到关注——“住在绿池边,朝朝学采莲。水深偏责就,莲尽更移舡”。朴实无华的文字、恬淡自然的意境,仿佛带领参观者走进千百年前的江南水乡,泛舟于碧波荡漾的池塘。目前已发现的长沙窑器物题写各种诗句110首,其中只有10首能在《全唐诗》查到。通过遗址考古发掘,这些原本失传的唐诗重新呈现于世人眼前,让人们从一个侧面领略到诗歌国度的风采。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人用诗歌记录生活、表达情感,而这些诗歌被瓷器匠人写在生坯上,用釉涂、拿火烤,留传到今天。“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哢春声。”古人把一醉方休的酣畅留在了瓷器上。“不意多离别,临分洒泪难。愁容生白发,相送出长安。”萍水相逢、关山难越,没有发达的交通和通信,离愁别绪怎能不叫人动容?“二八谁家女,临河洗旧妆。水流红粉尽,风送绮罗香。”这份初遇的情意,历经千百年依旧动人。长沙窑瓷器上的古诗,或许没有李白的飘逸瑰丽,也不似老杜般沉郁顿挫,但这些质朴直白的诗句,同样凝聚着古人对生活的情思、对生命的感受,更描绘出当时的民俗风情、生活日常,让后人得以思接千载,感受古今情感与思想的同频共振。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在河南三门峡,一个青铜壶在地下“窖藏”了6斤多重的西汉时期药酒;在新疆罗布泊地区,大漠中埋藏的一截指头长短的深褐色小尖棒,是古代女性用于涂红的化妆棒;在湖南长沙,2000多枚出土木简上,佃农租地情况、纳税数量等数据一目了然……史书文献里,对寻常百姓柴米油盐的记述相对匮乏。但诸如做衣服、盖房子、种粮食、造工具这些普通人生活的日常,同样蕴藏着文明的基因、包含着文化的种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件文物都像一块拼图,拼接出更加真实的历史图景,也让我们对古代中国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有了更加鲜活直观的认知。